蟑螂,被大众所厌弃的“四害”之一,却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生存能力和价值。这种生物不仅不怕冷不怕热,还具有强大的生存力,常常被人们形容为“赶不跑打不死”。然而,除了给人类带来卫生上的困扰,蟑螂还容易污染食物,传播细菌和疾病,被视为彻头彻尾的卫生害虫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蟑螂如今却摇身一变,成为了“环保卫士”和“药神”,甚至未来还可能出现营养价值超过牛奶三倍的“蟑螂奶”。许多公司和农民已经开始发展养殖蟑螂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难道蟑螂凭借着“小强”精神,开始了它的人生逆袭?
据媒体报道,山东某地的一家企业养殖了10亿只蟑螂,用于处理餐厨垃圾。这些蟑螂每天能吃掉50吨的餐厨垃圾,这种处理方式既廉价又环保,被认为是处理垃圾的一种创新方式。在四川凉山州,还有一家养殖规模达到60亿只的蟑螂养殖场,采取封闭式管理,确保蟑螂不会携带任何病菌。这些蟑螂吃的不是垃圾剩菜,而是由玉米、大豆等制成的“营养餐”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蟑螂被用于制药行业,制成的中药效果非常显著,已经有相关产品问世。
然而,这里所讲的蟑螂并不是我们平时在厨房里看到的那种蟑螂。那种蟑螂是德国小蠊,而这里提到的蟑螂是美洲大蠊,虽然同为蟑螂,但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。还有一种叫“太平洋折翅蠊”的蟑螂,雌性在繁殖后会分泌一种蛋白结晶,这就是所谓的“蟑螂奶”。据研究发现,这种奶的营养价值是牛奶的3倍,但研究人员也表示,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批量生产“蟑螂奶”。
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,每天都有新鲜的事物刷新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。蟑螂这种生物,虽然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,但其实它们背后有着许多可利用的价值。据了解,蟑螂在全世界有着将近6000个品种,其中自然也有好有坏,而美洲大蠊就是极具开发利用的优秀代表之一。晒干后的美洲大蠊可以入药,当前售价在50-100元/公斤不等。其味咸、性寒,是中国传统中药材,《本草纲目》中有着详细的应用记载。
虽然美洲大蠊被视为中药材,但和德国小蠊一样,身体上同样携带病菌和寄生虫,所以在养殖时,必须做到无菌养殖,并要做好充足的保护措施,以防逃逸,从而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。
除了公司规模养殖外,很多农民朋友也把养殖蟑螂看成了致富的桥梁。然而,蟑螂养殖和土元、蝎子养殖是一个道理。首先,市场需求空间不大,在养殖市场上虽有赚钱的案例,但大多数均是跟风养殖的“接盘侠”,因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兴起,首先发家致富的都是那些种苗商。
将某种养殖项目吹嘘得越神乎其神、市场空间潜力越大,种苗就越好卖,最终养殖户成功与否,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。按照他们的话说,“媒人可以帮你结婚,但不可能帮你生孩子”。因此,农民朋友想要从事特色养殖,还是要确保稳定的销路,在此基础上进行稳步前进,才是避免养殖风险的最好方式,而不是相信一些按照市场价高价回收的套路。